跳至主要內容

簡短的感想:關於我國公開資料加值推動策略會議

其實這些東西早該整理出來了,結果在這個所有事情都忙成一團的四月,心裡有個催促的聲音。因為時間久遠,我只能簡單的,把我記得的寫下來。
這場會議是今年一月十八日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所主辦的「我國公開資料加值(open data)推動策略會議」。可以在這裡下載會資料。
筆記如下:
  1. 當天致詞的朱敬一委員(現任國科會主委)提到國內的健保雲、醫療雲是很成功的典範,並特別提到故宮的數位典藏。
    至今,事情已經演變成:歡迎加入連署+寄信給健保局(((((健保局:請尊重我的資訊自主權))))),以及目前國人健保資料的各種被應用、加值並開放提供申請的現況
    除此之外,凡是政府官員都不忘提及布朗大學對台灣政府資訊化的評價有多好,政府資訊公開法的要求及各公部門網站資訊公開專區就是Open Government Data。
  2. 利用社群軟體,政府提供資訊,由上而下,讓民眾及企業得以開放使用。讓商業公司開發API,使用者可以使用,同時也能在使用的過程中給予回饋。
  3. 個人的資料收集容易偏向某個主題(深度夠,廣度不足)。
  4. 降低進入門檻可以激發創意。我想主要還是因為目前政府所開放的資料格式還是固定的幾種,且提供的資訊並不是民間所需要的資訊,兩邊的資訊是完全不對稱的。所以應該是以需求者的角度,像是民眾的切身需求來刺激創意(網路社群創新型服務發展計畫)。從臺北市政府公開資料平台上所提供的資訊可以看到停車場、醫療院所與合格的公廁,都是最常被下載再使用的資料。
  5. 問及隱私的問題。兩位國外的講者異口同聲的表示不會去接觸涉及個人隱私資料。我想這是國情的不同導致。
  6. 因為當天有廠商經驗分享,所以有提到規費法(使用政府資料需要付費給政府)。附帶一提的是,政府的財務審計則是依照審計法
  7. 平常運作時便做資料收集,做分類動作時便可減輕負擔。
刻意把英美兩位open gov的代表的筆記留到最後。他們兩位給我的印象很有趣,來自英國的Andrew Stott一直看手機,而且在台上的講話方式像是在對某個人而非一群人說話;美國open gov的代表 Kathy Conra的態度就是十分的正向,像是提到醫院資料的使用,她覺得使用者可以在這些APP上提供使用評價,同時也能協助醫院做醫療品質的改善,而人們也可以因此互動、連繫。另外像是地區的犯罪狀況,購屋前可以查詢當地的犯罪率高低等,都可以透過政府將資料提供出來後,再透過軟體開發讓使用者使用,同時,因為資料量龐大,也需要常常有人做資料正確性的確認,所以他們的工作時間並不短。
這是國情的不同,而且是非常大的不同。當他們以非常陽光的態度在講這些訊息時,我想起曾經有個APP是在評價醫生的,因可能涉及個資問題,最後下架。在房價資訊上,當屋主或地主要賣房子時發現自己的區域是犯罪率高的地區而房價下跌,或居住在某個地區的人家,他的小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嘲笑住在犯罪率高的地方?(像是中南部都笑臺北人是天龍國人一樣)。
當台下的人提問關於隱私議題時,這兩位代表只回答一句:我們不會接觸個人隱私資料。
這是因為臺灣的人長期生活在不知道什麼是隱私的關係吧!

美國:Data.gov:http://www.data.gov/
英國:Opening up government:http://data.gov.uk/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